教学目标:
课前交流:孩子们,上课前咱们先来聊聊天好吗?你们喜欢看短视频吗?一起来看,看完了请你说一说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播放波恩视频:位于莱茵河畔的德国城市波恩是一座有着深厚的音乐传统底蕴的古城,1770年,贝多芬出生在波恩,波恩也被称为莱茵河上的贝多芬之城。漫步于城市之中,这座老城仿佛自带着悠扬的背景音乐,随处可以看见有关贝多芬的事物。贝多芬的雕像已经成了波恩的标志,明斯特广场的贝多芬雕像尤其出名,他手拿钢笔,好像随时要记录下头脑中闪现的音乐灵感。2020年,正值贝多芬诞辰250周年,波恩举行了盛大的仪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乐圣”。
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一座城 你很会倾听 提炼出了主要内容 抓住了关键词句 这是一座有音乐底蕴的古城。
继续看视频,播放莱茵河视频:莱茵河是欧洲第三大河,被西欧国家尊为“母亲河”。莱茵河的美,在于伟大的人文,千百年来无数音乐、思想、力量、梦想和美丽在其中流过。在历史上,莱茵河畔的城市一直是西欧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钟爱的地方,他们从莱茵河汲取灵感。它出现在作家的文字间、音乐家的旋律里、画家的画布上。
贝多芬尤其钟爱莱茵河。小时候他很喜欢在莱茵河畔玩耍,即使长大之后远离家乡功成名就,贝多芬在给朋友的信中还是经常提及莱茵河,期待回到“我永远真爱的莱茵河国度”,还说“如果我能再次见到莱茵河,我将视之为我一生中最幸福的经历”。即使在晚年的病床上,耳畔听到的也是莱茵河的涛声。
你了解到了什么?板书:一条河 这条河是艺术家在灵感源泉。
两个短视频里都提到了一个人物,板书:一个人谁——贝多芬,了解他吗?
出示贝多芬简介,贝多芬:德国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乐圣”。他热爱音乐,一生坎坷多难,26岁开始出现耳鸣现象,之后耳病加重,听力完全丧失。耳聋,这对于音乐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战胜了贫穷,病痛,为世人留下了一百多首经典的音乐巨作。其中《英雄》《命运》《田园》等流传于世的交响曲都是在他饱受耳鸣折磨的情况下创作的。他在乐谱下写下这样一句话:“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没法使我屈服!”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出波恩古城,漫步莱茵河,去追寻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步伐,一起感受一首名曲《月光曲》的艺术魅力。 上课
教学过程:
1、学习任务一:讲一讲美丽的传说
1. 贝多芬热爱音乐,关于他创作的《月光曲》还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课前老师发放了预学单,先来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谁来读?
出示第一组:看到这组词,你联想到什么?(引 家境贫寒)
出示第二组:这两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对比朗读出舒缓、高昂)
出示第三组:这两个词在课文中分别形容什么?
幽静的小路如此宁静,清幽的月光洒下清辉,这样的意境更容易滋生灵感。
2. 继续来看预学单,出示任务一,让我们借助表格讲一讲美丽的传说。
谁来说一说,你说的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听曲,继续,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吗?——弹曲,这里怎么概括——记曲。
3. 指表格,谁来完整地讲一讲这个传说。
二、学习任务二:探一探艺术家心境
1. 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曲》,那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让我们来看看他在奏响《月光曲》前都发生了什么?请大家拿出共学单,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二,探一探艺术家心境。
2. 哪一小组愿意来展示,其他小组注意倾听,进行补充
3. 贝多芬听到了琴声,谈的是他的曲子,这琴声怎样?(断断续续),看来还不太熟练,如果你是贝多芬你会怎么样怎么想?(很好奇弹琴的是谁?为什么会弹得断断续续的?)
4. 好奇心让他靠近了茅屋,听到了一段对话,谁来读?从对话中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贝多芬,用现在的话说贝多芬就是她的——偶像。她很想听贝多芬弹奏,热爱音乐,善解人意。这一家很穷。)
贝多芬会怎么想?(高兴、同情)小姑娘真懂事,让人同情。这么穷还还爱着音乐,让人高兴又怜惜。
5. 听了两兄妹的对话,贝多芬推开门走进了茅屋。他看到了什么?(一支蜡烛、微弱的烛光、旧钢琴、眼睛失明的姑娘)
他又会怎么想?(这一家真的贫穷,弹曲竟然是一位盲姑娘,真令人同情,惊讶,我要为她弹奏一曲)
6. 于是,他弹奏起盲姑娘刚才谈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盲姑娘什么反应? 出示盲姑娘的话指导朗读
关注标点:多纯熟啊,这是对技法的赞叹,感情多深哪,这是对情感的赞叹。
两个“您”,第一个您还有猜测的成分,第二个您能不能肯定这就是贝多芬,为什么肯定?因为她熟悉,崇拜贝多芬,
不仅爱音乐,而且懂贝多芬的音乐,(板书:爱音乐 懂音乐)此时他就像遇到了一位——知音,知己,(板书:知音)
盲姑娘在贫穷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对贝多芬的音乐的热爱,这不就是知音吗?
盲姑娘只是听贝多芬弹了一曲,就猜出是贝多芬,她不就是他的知音吗?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时光穿梭,两百多年前的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与盲姑娘同样可以成为知音。贝多芬说“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这就是音乐家的伟大人格。(板书:伟大人格)他也是底层百姓的知音,美好的知音情感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此时他的心情非常——激动,此刻,贝多芬最想用什么来抒发情感——音乐。
三、学习任务三:寻一寻艺术之高妙
1. 无形的音乐怎样变得有形?作者用文字将《月光曲》呈现在了我们眼前,找一找在哪个自然段。请拿出共学单,完成任务三:寻一寻艺术之高妙。
2. 这一段哪些内容是皮鞋匠的想象?(出示三段话)
简单概括一下: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月光照耀,风起浪涌
3. 老师这里有三段音乐都是出自《月光曲》,请你给文字配上合适的音乐。
舒缓悠扬, 节奏轻快,气势增强, 高昂有力
这一刻音乐和文字是相通的。
不仅皮鞋匠陶醉了,当音乐有了生命,有了情感,就连盲姑娘也能用心感受到,音乐可以跨越时空传递情感,(板书:传递情感)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艺术的魅力。
四、学习任务四:写一写名曲之画面
美妙的乐曲总能引发人的无限想象,《十面埋伏》也是我国名曲之一,请你静静地听,在脑海中想象画面,并写下来,让无形的音乐因为文字而变得有形。
总结: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循着波恩城,莱茵河,认识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探寻了《月光曲》的艺术魅力,展开了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课后,大家还可以继续去了解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最后请看课后作业,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完成后可以对照评价表给自己打星。
23 月光曲
一座城 音乐底蕴
一条河 文化底色
一个人 伟大人格 爱音乐 懂音乐 知音
一首曲 艺术魅力 联想画面 传递情感
画出大音符
一首曲:《月光曲》全名为《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1801年创作而成。德国诗人路德维希听后,将此曲的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因而得名《月光曲》,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柔和、抒情,舒缓的旋律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第二乐章节奏十分轻快,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和第一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乐章则如疾风暴雨般,表达出一种高昂的斗志。